成都品新茶嫩茶经纪人,绵阳耍耍网休闲阁论坛,2025成都品茶90分钟工作室

从中国到希腊——中国古典文明研究院建院一周年纪念活动举行

  过去一年,中国古典文明研究院的学术足迹遍及多所希腊高校与外国古典研究机构。海外学术界对中国考古学及其文明阐释展现出强烈兴趣。117—8日,中国古典文明研究院举办从中国到希腊:中国古典文明研究院成立一周年主题活动。本次活动总结回顾建院一年来的工作成效,系统呈现中国考古学在多学科融合研究方面取得的突破性进展,进一步彰显其在阐释中华文明内涵与演进脉络方面的学术价值。 

  走进希腊的中国考古学   

  值此建院一周年之际,中国古典文明研究院以学术为桥梁,邀请国内知名考古学家齐聚雅典,系统呈现中国考古学的最新成果与中西文明交流的前沿探索,折射出中国考古学从本土实践迈向世界对话的坚定步伐。 

  中国古典文明研究院院长李新伟表示,考古学研究为世界文明交流互鉴提供了最丰富最具说服力的证据。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和“考古中国”项目实施以来,我们对中华文明的形成发展道路以及突出特性,已经有了深入认识和新的理论阐释。中国考古学家已经走向世界,在古埃及文明、印度河文明、美洲中部文明的核心地区开展工作,逐步具备了文明研究的全球视野。中国古典文明研究院即将在希腊开展考古工作,在西方文明的起源地获得第一手资料,开展原创性研究,形成自己对西方文明起源、发展和特性的观点。可以预见,中国考古学不仅要讲述中华文明的故事,而且要以可信可敬的学术形象,参与人类文明的共同叙事。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副所长施劲松提出,理解中国青铜时代及各地青铜文化的关键在于青铜器。青铜器不仅集中体现了青铜时代的技术与文化成就,也承载着一定的价值观,最能代表文明的发展水平。根据青铜器类型与功能,可以将公元前18世纪二里头时期至秦汉时期的中国青铜文化划分为四大区域:中原地区以礼器为主,支撑早期国家的社会等级与祭祀制度;长城沿线北方地区以兵器、工具和生活用铜器为主,适应边疆与游牧生活,同时受中原及草原文化影响;长江中下游以南地区的青铜器以乐器为特色,展现南方礼乐文化的独特风貌;西南地区则以象征性和写实性的铜器为主,如神树、太阳形器、人形和动物形器,生动呈现祭祀、战争、生产与社会活动场景。施劲松表示,尽管各区域青铜器类型和功能各异,但由于交流与互动,各地铜器也呈现出许多共性,共同构成中国青铜时代的多样文明图景。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郭物以新疆考古为中心,系统梳理了人类文明在亚欧大陆的互动进程。他认为,从旧石器时代起,新疆便是东西方文化与人群往来的重要通道。青铜时代西来的小麦、黄牛与权杖头,以及东传的彩陶与粟作农业,共同见证了欧亚大陆早期文明在这一地区的交汇与互融。进入青铜和早期铁器时代,马车、玻璃、金属工艺等多元文化因素在新疆相遇、融合,为丝绸之路的形成奠定了深厚基础。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青藏工作队、印度河考古队队长仝涛介绍,青藏高原在东西方文明交流中具有重要地位。通过对青海北部汉晋时期匈奴墓葬、吐谷浑与吐蕃时期大型墓葬,以及出土鎏金银器和银盘的研究,发现大量源自希腊、萨珊波斯及中亚的文化元素,在青藏高原本土被吸收改造,形成具有地方特色的混合艺术形象。这表明,从汉晋时期至吐蕃控制丝绸之路时期,青藏高原北部不仅融入东西方交通网络,也成为东西方文化交流的重要枢纽。尤其在公元8—9世纪,以柴达木盆地为中心的文化互动,将中亚、西亚乃至希腊文化因素输入高原,并经唐蕃古道影响吐蕃政治核心地区——西藏山南。青藏高原考古发现充分体现了该地区文化的开放性、多元性与包容性,也展现了东西方文明在高原的延伸、碰撞与交汇,对古代青藏高原文化的形成与发展产生深远影响。 

  希腊雅典大学古典语文学教授西奥多雷娅·安托诺普卢(Theodorea Antonopoulou)表示:“此次主题活动涵盖的时代跨度非常广,从早期文明一直到汉唐时期,呈现出一幅全景式的中国考古图景。我虽然主要研究古希腊与拜占庭文献,但通过这些实物考古的展示,看到了与自己研究时期相呼应的历史层面,感受到文献与考古之间的生动联系。”她从学术和文化两个维度评价此次活动:“一方面,系统的中国考古研究为希腊学界提供了理解东方文明的新视角;另一方面,讲座所展现的开放、包容与交流精神,让我深切体会到文明互鉴的现实意义。” 

  希腊约阿尼纳大学史前考古学荣休教授扬诺斯·G. 洛洛斯(Yannos G. Lolos)则表示:“本次主题活动展示的中国考古学研究覆盖了极为广阔的地理范围,使我对新疆和西藏在中西文明交流中的关键地位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彼硎荆骸靶陆臀鞑夭唤鍪撬砍裰飞系闹匾ǖ?,更是东西方文化、艺术与物质文明交汇的前沿阵地。通过对青藏高原北部及西部地区考古发现的解读,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古代交通网络、贸易往来及文化传播的生动痕迹,为理解古代中西互动提供了直观的案例。” 

  中国科学院大学人文学院考古学与人类学系教授杨益民立足于东周时期的“工业革命”背景,将技术变革与社会思想发展的关系放在宏观文明视野下进行考察。他提出,随着政治体制的变化与欧亚草原游牧人群的影响,冶铁、玻璃、纺织及书写等多领域技术在东周时期发生深刻转型,推动了社会结构与思想体系的重塑。东周时期的技术革命不仅是中国工艺体系内部的突破,也构成了中西文明在物质文化与技术思想层面的早期共振。 

  首都师范大学历史学院副教授尤悦聚焦家养动物的驯化与传播,探讨其对欧亚大陆史前人类文化交流与互动的深远影响。她认为,马车与骑马术的出现及其向欧亚大陆东西两端的传播,大大加速了人类社会发展的进程??疾觳袄雌?/font>“马车”如何被吸收、转化并融入中国社会生活与礼制体系,不仅揭示了技术传播背后的文化适应机制,也为深入理解中国古代文明的内涵与特质提供了新的启示。 

  青年学者眼中的古典学 

  青年学者成为此次一周年纪念活动的主角。他们以独立而多样的研究视角,重新审视古代文明的交流与共鸣,从考古、哲学到语言、艺术,呈现出中西学术对话的新风貌。 

  清华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高等研究所水木学者何彦霄聚焦古代印度洋区域的跨文明互动,通过对希腊、罗马与中国古代文本的对比,展示了贸易、人的流动以及文化叙事如何在不同文明间形成早期联系与互鉴。 

  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助理研究员岳圣豪则从柏拉图政治哲学出发,阐释古典思想中“编织”的治理理念如何为理解城邦秩序提供新视角,凸显青年学者对古典文本的创新诠释。此外,与会青年学者的研究议题跨越古代经济、技术与艺术领域:从薛西斯运河,到埃及钱币图像中的动物意象,再到古典时期的雅典农业制度与宗教祭祀,皆呈现古典学研究在全球视野中的多维拓展。 

  英国杜伦大学古典文学与古代史系副教授克里斯托弗·德·利斯尔(Christopher De Lisle)表示,青年学者的研究既细致又深入。他提到:“通过对薛西斯运河的研究,可以看到古典学如何将文学、文献与考古等学科结合起来,不断更新我们对古代社会的认知?!?/font> 

  谈及古典学的未来发展,德·利斯尔认为,这一学科在当代欧洲的确面临一定挑战,但整体发展趋势仍然积极。近年来学界积极探索将人工智能等现代技术引入研究体系,推动跨学科融合与创新,这已成为古典学发展的新方向。尽管当下社会更加重视STEM领域的实用性研究,但人文学科所承载的文化洞见与思想启迪仍不可替代。他特别提到,近年来中国在古典学领域的投入与发展尤为令人瞩目,中国古典文明研究院的成立便是最佳例证,为世界各地古典学者提供了一个展示成果、深化交流的重要平台。 

  多元视角下的学术期待 

  雅典美国古典研究院院长博娜·韦斯科特(Bonna D. Wescoat)对中国古典文明研究院一年来取得的成果表示祝贺,并对未来双方的深入合作寄予期待。她认为,中国考古出土的青铜腰带及饰件在希腊考古中较为罕见,而新疆地区出土或壁画中描绘的、与古希腊形制相近的弦乐器,则是东西方艺术与音乐文化交流的珍贵实证,充分体现了古代世界在物质与精神层面的深度互鉴。她表示,通过本次主题活动,“深切感受到中西文明交流的悠久脉络与丰富内涵”。 

  希腊雅典大学古典语文学教授安菲洛希奥斯·帕帕索马斯(Amphilochios Papathomas)表示,古文字与古文献的比较研究是理解人类书写文明演进的重要方向。他建议,可在早期书写材料与载体的研究上展开更深入的中??缥幕曰?,例如将中国的甲骨文与古希腊的线形文字B相比较,探讨二者在符号体系与记录功能上的异同。此类研究不仅有助于揭示文字起源与传播的多样路径,也为跨文明文献学与思想史研究开辟了新的视野。 

  ·利斯尔表示,此次青年学者论坛采用青年学者与经验丰富学者的对话模式,有助于激发更多学术交流与思想碰撞。他说:“我发现这种互动非常有效,它不仅能呈现年轻学者的视角,也能让学术经验得以传承,并启发新的研究思路。” 

  何彦霄认为,本次以“古典新语:雅典青年论坛”为主题的活动,充分体现了中国古典文明研究院对新一代学者的支持。他期待中国古典文明研究院能够成为汇聚更多青年学者的平台,不仅包括具有西方学术背景的研究者,也包括国内培养的古典学者,以及来自世界史、考古学等相关学科的学者,共同凝聚学术力量。 

  雅典法国学院青年学者埃万杰利娅·卡拉吉安尼杜(Evangelia Karagiannidou)表示,中国考古的展示内容兼具独特的地域魅力与丰富的文化张力,让人真切感受到来自东方的“异域风情”。她说:“如果仅依循单一的纪年体系来理解人类文明,就很容易忽略不同文化的时间观与发展脉络。这次活动促使我对时间与文明的关系进行重新思考,带来了深刻的启发?!?/font> 

  中国社会科学报驻雅典特派记者 杨雪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