搭建交流平台 展现和合之美——中国古典文明研究院成立一周年纪实

11月7日,中国古典文明研究院迎来成立一周年。中国古典文明研究院的成立,标志着新时代中国在推动文明交流互鉴方面迈出坚实步伐。一年前的今天,中国古典文明研究院在雅典正式成立。习近平主席在向首届世界古典学大会致贺信时指出,在雅典设立中国古典文明研究院,为中希两国和世界各国搭建了文明交流互鉴的新平台。2025年3月13日,习近平主席在向希腊新任总统塔苏拉斯致贺电时再次提及中国古典文明研究院,强调中希双方“展现了两个古老文明的和合之美和时代担当”。
习近平主席的贺信为古典院的建设与发展提供了根本遵循,奠定了立院之本、强院之基。一年来,古典院坚持以习近平文化思想为指导,着力构建古典学研究的中国学派,深入践行全球文明倡议,为推动文明交流互鉴贡献中国智慧,彰显不同文明和合共生的永恒魅力,积极回应关乎人类前途命运的时代课题?;赝诺湓阂荒甑姆⒄估蹋鹑缫环拿骰ゼ淖忱龌硇煨煺箍捍颖本┑窖诺?,从宣告成立、正式揭牌到新址启用,从系列学术研讨到多领域考古调查,一个促进中西文明交流互鉴的高端平台已然确立,并结出丰硕成果。
构建古典学研究的中国学派
自首届世界古典学大会成功举办以来,“世界古典学”理念日益获得国际学术界关注与认同。中国古典文明研究院的设立,推动这一理念从学术倡议迈向体系化建设新阶段,逐渐成为全球古典学研究者的共识。
过去一年,古典院通过扎实的学术实践拓展了这一理念的深度与广度——其学术足迹遍及雅典大学、亚里士多德大学等古典学研究重镇,深入探访英、美、法等国在雅典设立的学术机构,以及众多博物馆与考古实验室。这些交流超越了简单的观点交锋,在西方学者的积极回应中凝聚起文明互鉴的共识与力量。通过持续的学术对话与思想碰撞,古典院在古典文明研究领域播撒交流的种子,使“世界古典学”这一全球性学术理念在互鉴中愈发清晰、生动。
长期以来,西方学术界的古典学研究以古希腊、古罗马文明为核心叙事——荷马与维吉尔的典籍、帕特农神庙与罗马广场的遗迹,被视为人类文明的“独亮篇章”。然而,随着“世界古典学”视野的拓展,这种“西方中心主义”的界定正在被重新审视。古典院搭建的交流平台,成为汇聚多元学术声音的重要场域,推动古典学以多元的视角回望,在互鉴中各美其美。雅典大学副校长、拉丁文学教授索菲亚·帕帕伊奥安努表示:“古典学最初确实特指希腊与罗马文化遗产,但任何能够穿越时空、启迪后世的经典,都应纳入研究视野。”雅典法国学院院长、历史学家韦罗尼克·尚科夫斯基强调,理解古典世界必须以更广阔、互联的视角审视各文明关系,这为比较研究开辟了新路径。希腊帕特雷大学古希腊文学荣休教授梅内拉奥斯·克里斯托普洛斯一语中的:“要全面理解文明多元发展,仅聚焦古希腊和古罗马是远远不够的。深入探究其他伟大古代文明,特别是古代中国文明,不仅必要而且至关重要。”
这些来自不同学术领域的声音,共同指向“突破狭义古典学局限”的核心议题,比较研究成为中外学者反复强调的核心理念。
哈佛大学古典学系教授格雷戈里·纳吉表示:“理解世界古典学,需要将研究对象置于更广阔的文明背景中。唯有通过比较的镜像,我们才能真正洞察古典文明的内在丰富性与历史意义。”希腊克里特大学副校长、古希腊文学教授梅丽娜·塔米奥拉齐认为,跨文明比较研究正成为全球古典学的重要趋势,促进不同学科专家对话是实现这一趋势的关键。帕特雷大学哲学系主任帕夫洛斯·康托斯进一步表示,研究古典世界需打破地域与学科界限,融入多元文化视角,而中希文明比较研究不仅能深化对两大文明的理解,更能为全球古典学提供新的方法论启示。在这些共识中,古典学正实现从狭义到广义、从局部到全球、从单一文明到多元互动的深刻转变,为中国古典学发展提供了重要契机。
在此背景下,中国正从全球古典学的“旁观者”“译介者”,转变为以自信姿态参与并引领学术对话的重要力量。
“中国已成为‘世界古典学’的重要倡导者。这要求我们脚踏实地开展田野考古与原始文献研究,积累第一手资料,从根本上摆脱对西方学术成果的依赖,建设具有独创性的中国古典学研究体系。”中国古典文明研究院院长李新伟说。在他的构想中,这一体系有两条核心主线:一是在传统古典学研究中提出中国特色学术观点,二是在文明比较视野下讲好中国故事,使中国古典传统研究兼具国际视野、学术深度与互鉴价值。古典院正是实现这一构想的核心平台——以问题意识驱动研究、以学术活动凝聚力量、以青年培养延续活力,确保中国古典学在全球舞台发出有力声音,深度参与人类文明对话。

古典院研究人员考察安盖洛卡斯特龙遗址。本报驻雅典特派记者 杨雪/摄
促进多样文明交流互鉴
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习近平主席强调,文明交流互鉴,是推动人类文明进步和世界和平发展的重要动力。古典院正是文明交流互鉴的有力践行者,致力于推动文明传承发展,加强国际人文交流,促进全球文明对话。
在西方文明发源地希腊,考古研究成为破解文明密码、推动中西文明交流互鉴的重要途径。
古典院成立以来,考古项目与实地考察稳步推进,中国学者以更加自信的姿态深入西方文明核心场域。研究团队系统考察希腊多地:在北部马其顿地区,实地调研奥林匹斯山麓的迪翁遗址、阿敏泰昂盆地的史前湿地聚落与铁器时代古坟群;在东阿提卡地区,详细考察阿斯凯塔里奥与卡齐米迪两处不同年代与功能的遗址;在色雷斯地区,系统研究阿布德拉、佐尼、伊斯马拉与马罗尼亚等殖民地城邦的发掘成果与博物馆藏品;在克里特岛,深入考察克诺索斯、阿左吉瑞斯、伯利仁尼亚、阿普特拉等米诺斯—迈锡尼文化层叠的重要遗址。每次考察既注重地层与器物的一手资料现场考察分析——如阿敏泰昂距今约7000年的水陆保存层、佐尼城内大量色雷斯语铭文与德墨忒尔圣所出土祭祀器物、阿左吉瑞斯的迈锡尼高等级冢墓与晚期陶窑遗存——也关注遗址的历史脉络与?;ば薷聪肿础?/font>
通过与当地考古机构、博物馆、高校及外国研究机构的密切合作,研究团队既学习了地中海地区成熟的田野工作规程,也在遗址发掘、文物?;び胝故纠玫确矫娲锍珊献饕庀?。这些实地工作为后续项目申报积累了扎实材料,也为中国学者在世界古典学研究中构建自主话语体系、开展比较研究奠定了方法论基础。首个考古项目即将申报,中国学术力量也将实现更多自主发现,促进以比较视角和互鉴精神为特征的世界古典学新范式的形成。
今年6月26日,在新址启用仪式的配套活动中,古典院展示了中国在科技考古与文化遗产?;ち煊虻闹匾晒?,展现了中国考古学界在跨学科融合与技术创新上的持续突破。这些展示既体现了中华文明与世界文明的深度互鉴,也向希腊乃至国际社会呈现了中国考古学在研究阐释和历史解读上的独特视角。展览亮点包括:青海泉沟一号墓吐蕃时期王冠的首次完整修复、雄安古州城遗址出土唐代陶质龙首建筑构件、二里头遗址青铜器合金技术研究成果,以及植物考古证实的中国本土葡萄属植物资源数千年持续利用证据。现场学术氛围浓厚,与会学者仔细观摩文物修复件,积极与中国学者交流探讨。这种互动使考古成果真正“活”起来,使古典院成为向世界展示中华文明的重要窗口。
9月18日举办的“中希文明交流互鉴对话会”,充分彰显了古典院作为中国社会科学院在海外设立的首个高层次古典文明研究机构的独特价值。希腊文化部部长莉娜·门佐尼出席对话会并致辞,她强调中国古典文明研究院的成立是两国交流史上的标志性事件。古典院致力于积极推动文明对话,为两国人文合作注入了新活力。此次活动汇聚中希两国及全球200余位专家学者,围绕“先哲思想对话:多元文明与包容互鉴”和“古今思想对话:传承创新与文明进步”两大主题,从孔子、孟子、法家、道家到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就伦理修养、政治治理、社会秩序、自然观与文化创新等议题进行深入比较研究。
中外学者在思想交流中形成重要共识,再现两千多年前先哲思想的跨时空共鸣。希腊爱奥尼亚大学希腊汉学中心执行主任埃琳娜·埃弗拉米多指出:“孔子与苏格拉底虽身处不同文明环境,却在伦理修养、德行与教育方面展现惊人共鸣。”雅典大学教授、古典文明互鉴中心秘书长维尔维达基斯认为:“中希哲学虽然概念体系不同,但在伦理、德行与生活实践上的共鸣,为当代文明对话提供了重要参考。”
除学术活动外,古典院过去一年推出的“东西互鉴,美美与共”“开启东西文明互鉴之门”等主题展览和图书展,使文明对话走进公众视野。展览通过时空交错的叙事手法,将五千余年绵延不断的中华文明与自基克拉泽斯文化至拜占庭时期的古希腊文明置于同一时间轴线,勾勒出东西文明交相辉映的历史画卷。殷墟妇好墓出土器物的3D打印复制品、三星堆遗址最新考古成果及标志性青铜器的展示,让观众近距离感受早期文明的精神世界与社会结构;通过空间叙事与沉浸式场景重现,静默的文物被重新“唤醒”。正如李新伟所言,展览的意义超越展陈本身,它以文物为媒介,激发人们思考不同文明的交汇共鸣及其在当代的现实启示。
“作为人类文明的两颗璀璨明珠,中华文明与古希腊文明在历史长河中相互影响、彼此借鉴,共同铸就了人类文明史的辉煌篇章。”希腊埃卡特里尼·拉斯卡瑞德斯基金会主席帕诺约蒂斯·拉斯卡瑞德斯对展览给予高度评价。
同时,作为古典院重要组成部分的考古图书馆不断拓展文化交流的深度与广度。馆藏8000余册书刊涵盖中国古典典籍、西方古典文献、中外文考古报告、工具书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研究著作等类型,配以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文献中心等数字资源平台,不仅为科研人员提供专业文献保障,也向希腊公众开放阅览服务。这个学术与公众共享的知识空间,让更多思想火花在雅典绽放,为中西文明深层交流注入新活力。

外国嘉宾参观“开启东西文明互鉴之门”主题展览。本报驻雅典特派记者 杨雪/摄
以古典文明智慧回应时代之问
“古典学不仅关乎古代世界研究,更是切入当代文明议题的重要途径。”这是李新伟一年来的深刻体会。古典院通过系列重量级学术活动,让千年古典智慧成为回应文化认同、全球治理、历史认知等当代议题的“钥匙”,在古今对话中彰显文明的现实生命力。
4月7日,由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文学研究所与古典院联合主办的国际史诗学大会在雅典举行,80余位中外学者围绕“史诗传统与文明交流互鉴”进行深入研讨。大会的重要成果是中外学者就“拓展史诗概念边界”达成共识,以“多元文明叙事”的新视野回应了当代“如何构建文化包容性”的核心议题。中国学者指出,在大文学观引领下,中国学术界发掘出《格萨尔》《玛纳斯》《江格尔》等大量民族史诗,有力驳斥了“中国缺乏史诗”的片面论断——这表明史诗并非西方文明专属,而是全球多元文明共有的文化遗产。雅典大学古希腊文学教授伊安尼斯·康斯坦塔科斯的研究印证了这一观点:不同文明的史诗虽共享“英雄冒险”叙事模式,却发展出独特表达,这正说明“史诗的本质是文明记忆的载体,而非某一文明的标签”。他在现场聆听吉尔吉斯斯坦和壮族学者演绎的史诗片段后感慨,那种气势与情感的震撼再次证明——史诗的力量跨越语言与地域,正如文明本身,因交流而更具生命力。
如果说国际史诗学大会以“拓展史诗概念”回应了文化认同议题,那么6月26日的“古典文明中的人权智慧”研讨会,则从东西方古典文明的共同根基中,为全球人权治理探寻多元解答。雅典科学院院士、希腊前总统普罗科皮斯·帕夫洛普洛斯指出:“希中古代思想家的智慧对当前人权探讨具有重要启迪。”在他看来,只有回溯不同文明的古典源头、汲取先贤智慧,才能为人权保障筑牢根基。这一主张既呼应了“人权理念源于多元文明”的共识,也为当代全球人权治理提供了“以古鉴今、文明互鉴”的清晰路径——摒弃单一话语,从东西方古典智慧中提炼共通价值,正是破解当下人权治理难题的关键。
为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展示中国学术界在二战史研究领域的新进展,8月28日,《新编第二次世界大战史》(英文版)新书发布会暨“浴火涅槃:文明与战争”国际学术研讨会在古典院举行。中外学者围绕战争、文明与秩序的关系展开深入探讨,让历史智慧在思想碰撞中焕发新的生命力。
这场发布会的意义超越了一般新书推介。它通过重构历史叙事,重新确立了中国战场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的历史地位,并以全球文明视野警示当代:唯有正视各国在反法西斯战争中的共同牺牲与贡献,才能真正以史为鉴、凝聚人类共识。发布会后,通过希腊媒体报道,克里特大学师生主动联系古典院求购此书——这场跨越语言与地域的学术追寻,成为守护文明、关注当下的生动例证。
从人类最早的口述传统,到现代社会对权利、和平与伦理的追问;从共同记忆的历史创伤,到对未来全球治理的构想,这些跨越时空的议题都指向同一目标——让古代文明智慧参与当代问题讨论,让历史积淀成为今日世界交流、对话与合作的思想资源。在这一过程中,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文学研究所、法学研究所、国际法研究所、世界历史研究所等机构与古典院密切合作,共同策划主办系列学术活动,形成跨学科、跨领域的研究合力。这一协作机制体现了中国社会科学院统筹布局、协同推进的总体思路,使古典院成为在中国社会科学院领导下开展有组织科研、集体亮相世界学术前沿的重要平台。
回望这一年,古典院以“立足雅典、面向世界”的格局,在古今对话与文明互鉴的征程中留下坚实足迹。从思想共鸣到体系构建,从考古深耕到对话深化,古典院正在以实际行动践行中国社会科学院“三项共识”,展现中国方案的文化担当,书写全球文明倡议的学术篇章。
今日的雅典,不仅见证着古希腊文明的辉煌,也见证着中国学者以开放自信的姿态走向世界学术舞台。中国古典文明研究院探索的不仅是人类文明源头,更是未来文明发展方向。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古典院将继续以文明互鉴为桥梁,以学术研究为纽带,在世界古典学版图上绘就更加壮阔的“中国篇章”,为人类文明繁荣进步贡献新的智慧与力量。
中国社会科学报驻雅典特派记者 杨雪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